植根民族 汇贯中西——“张宁佳独唱音乐会”在我院成功举办

作者:文/宁颖 图/黄定超发布时间:2017-11-22浏览:52 分享到

2017年11月18日,张宁佳教授独唱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著名作曲家、原中国音协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教授、副院长冯力斌教授、陕西音协主席尚飞林等领导同志,以及声乐界、作曲界、音乐学界的名师、名家莅临音乐会现场。 

张宁佳教授自幼学习川剧,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振兴川剧的领军人物。后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方向求索和耕耘。在多年的教学、表演实践过程中,她深谙传统音乐精髓又融贯中西,对传统与当代、艺术作品与民间音乐之间风格的驾驭把握游刃有余。 

音乐会由声乐系王颖副教授担任主持,张一舟担任整场音乐会钢琴艺术指导。音乐会涵盖了中国经典古诗词(赵季平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中国经典歌剧、中国传统戏曲(川剧)。张宁佳教授结合了她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她个人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和潜心钻研,用不同的声音姿态为作品塑型,深刻反映词曲作家的创作精髓,进而体现了其植根中国传统文化、汇贯中西的教学理念与声乐表演观念。 

音乐会的上半场,张宁佳教授演唱了十余首由赵季平先生创作的古诗词作品,其中《别董大》、《阳关三叠》、《清平调三首》、《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作品结构短小、旋律线条简明。张老师曾在教学过程中与同学们就这几部作品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沟通,她认为赵季平先生用简洁、淡雅、质朴的旋律线条,为一首首不朽的诗篇谱曲,目的是为演唱者提供宽泛的二度创作空间,也希望演唱者重视对文化修养的不断研修,进而提升演唱品质。怀着如此的想法,音乐会中的张宁佳教授含辞倾吐、气若幽兰,个别唱句的处理加入了戏曲的行腔,感情细腻、婉转而不失坚韧,很好的诠释了诗词及文人的心境与情怀。 

而《幽兰操》、《关雎》、《唐多令·惜别》、《终南别业》等作品则结构较大、意境深远,是赵季平先生近些年创作的具有较高艺术难度的声乐作品,不仅对歌者的气息、技巧、韵味等方面具有较大挑战,同时更要求歌者具有较深的文学素养,对于古诗词具有深入且独特的理解力。其中如《幽兰操》、《关雎》已在各大艺术院校成为备受青睐的演唱曲目;《终南别业》和《惜别》这两首作品,张宁佳教授于最近刚刚为黑胶唱片录制完毕,而此次音乐会则是第一次用钢琴伴奏进行演唱,由赵季平先生的学生、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雒鹏翔博士为此两首作品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演唱中,张宁佳教授将传统文化中深涵的气、韵、神、腔展现的淋漓尽致,将赵季平先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一一咏唱出来。 

音乐会下半场,张宁佳教授的表演更彰显大气、凸显风格的多面性。从经典艺术歌曲《岁月悠悠》、《黄河怨》,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新编康定情歌》、《故乡是北京》,再到经典歌剧选段《恨是高山愁是海》,以及川剧高腔唱段《百般冤仇万丈深》,她以科学声音技术为依托,歌唱语言的讲究与声情并茂的情感和谐流畅,使不同风格的作品展示出其独特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宁佳教授演唱的川剧高腔《芙蓉花仙》中的核心唱段《百般冤仇万丈深》将整场音乐会推向了高潮。由张老师主演的这部《芙蓉花仙》曾在1984年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故事片,同年登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淮仁堂,成为了四川省重要的戏曲文化名片。高腔是川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声腔艺术,不用管弦乐队伴奏,只需要五人打击乐小组,以及一位领腔者唱出曲牌供演唱者自由发挥,从而共同完成唱段,对于演唱者的音准、技巧要求极高。为了完整地展现传统戏曲之美,也为了回顾和感恩传统艺术对她的滋养,张宁佳教授特别邀请到了当年与她一起同甘共苦的肖凤英(帮腔)、路齐新(帮腔)、陈勇(司鼓兼指挥)、王耀春(钵)、牛志洪(堂鼓)、王跃(大锣)等六位川剧表演艺术们同台表演,唱腔、乐队与身段的完美结合,充分地再现了张老师当年的舞台风华,也让观众们现场品味到了地方戏曲的耐人寻味。 

音乐会返场,张宁佳教授选择了亨德尔创作的著名歌剧选段Lascia chio Pianga(《请让我痛哭吧》),在细腻且充满内在力量的声音中,展现出了她多年实践教学的深厚积累。 

整场音乐会朴素唯美,圆满成功。不仅是张宁佳教授教学实践与表演实践成果的精彩呈现,而她对歌唱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也鼓舞着大家。同时,音乐会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发言中提及的“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勇于创新,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思想的践行,更是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责任和担当。 

 

 

责任编辑: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