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纵论

作者:赵潇松发布时间:2011-07-30浏览:2 分享到

  背景 

   从今年起,西安计划10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早在2005年,中国就有180个城市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中更多的是地级市,引发“全国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热”。当时舆论哗然,批评不断。 

   “国际化大都市”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但必定是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实力,与全球或绝大多数国家有密切联系,有强大的全球影响力和经济辐射力,在国际舞台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北京、上海、香港已在发挥这一功能了,但严格意义上都没有实现。近期北京提出了构建“一流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是一个50年的长期目标,可分三阶段实现。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2011年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主要现代化指标达到一般国际化城市90年代初的平均水平。第二阶段到2020年进入国际性城市的第一层次目标,使政治、科技文化功能初步具有全球性,经济功能也应达到区域国际性城市的水平。第三阶段到2050年,当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接近或赶上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北京不仅在政治、科技文化方面成为全球性中心,在经济方面也将是全球性中心,届时北京将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也提出了“上海距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究竟有多远”的探索性文章。 “国际大都市”对于北京、上海都还只是梦,对于城市现代化程度还不高的二三线城市来说,就更是海市蜃楼了。 

   因此,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现实性和前瞻性必须有效统一,不能坐失良机,更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走先现代化,而后区域国际性城市、继则国际化大都市的阶段性发展之路。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朝代最多、影响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唐朝就是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此次欲重铸辉煌,似乎情有可原。如果西安提出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只是借以加大城市发展、重视民生,这可以理解;但如果将其付诸规划,可能计划是美好的,但道路将是崎岖和漫长的。就有点大跃进式运动了。《人民日报》多年前就批评过“全国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热”,城市建设目标要切合实际,完全没必要拼命往“国际化”上硬傍。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把城市建设得富有特色,让市民们过上舒适的生活,要比盲目追求虚无缥缈的国际化大都市有意义得多。国际化的大都市不仅仅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更需要一种文化的软环境的支持。否则,将形成一座文化的“空城”。 

  现状 

   凭借主观愿望“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大都市”,西安真能做到吗? 

   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跨过五道门槛:移民之城、会展之城、服务之城、传媒之城、人居之城。还有经济实力、发展空间、城市功能、对外开放和城市文明等需要跨越。从经济影响和辐射力来说,2009年西安市GDP仅2720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并不靠前,陕西省GDP总量也只有8000多亿元,更不用说与北京的万亿相比。西安市将力争到2020年,全市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否则,以如此的经济实力,对周边的带动有限,更何谈影响全球? 

   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一项课题研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课题目标并未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必备指标和时间表,反而是“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成为指标。认繁体字、说英语和建国际大都市之间到底有无关系、关系多大,本身就值得商榷,而脱离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大谈“认繁体字、说英语”,更是片面,无异于空中建楼阁。 

国际化大都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国际化大都市,目前公认的有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城市;一类是专业性和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主要有罗马、悉尼、洛杉矶、首尔、香港、新加坡等城市。新加坡、东京、纽约、香港、北京、上海等地,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遇到过市民素质不高、管理制度缺失、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共性的“城市病”;西安也无法绕过或回避这些共性问题。 

   “建国际化大都市,市民在观念和行为上,首先要从西安人向国际人转变。按照国际人价值导向和标准,在思维理念、爱岗敬业、尽忠职守等方面树立国际人的意识,新加坡每3人中就有1人是国际人才,全球六千多家跨国企业中,60%是设在新加坡的全球或区域总部。新加坡有“总部经济”的美誉,东京禁烟区抽烟一次罚2000日元,折合人民币160元左右。学香港 对脏、乱、差要“零容忍”香港对破坏卫生环境者处以高额罚款,培养了香港人严格的城市管理意识。 

   国际化大都市首先是“国际化”,其次才是“大都市”。“国际化”指的是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大都市”指的是城市规模、容量、结构和形象。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最紧迫的是要培育国际化大都市的理念,尽快出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白皮书,要谨慎回避国外国际化大都市理念上的“甜蜜陷阱”;要用足用好现行政策,实现行政区域整齐划一,有计划、分步骤建设具有西安特色、风格、气派的国际化大都市。 

  定位 

   西安已初步明确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根据这一定位,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西部地区,建成区域性金融经济中心,区域性物流会展中心,成为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辐射北方内陆地区的核心城市。在全国范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统筹资源改革示范基地,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国际航空枢纽城市,中国中西部交通枢纽城市;在国际范围,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一举使西安发展从地方布局上升到国家战略,实现历史性的战略转型,我们对人文化发展理念的战略集成和提升目标有三: 

   重塑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综合体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格,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品位的深层根据,西安要围绕“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城市文化身份定位,进行城市精神的提炼、更新、培育,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形象。 

   提高市民素质。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之基,决定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和水平。西安作为大都市要着重培育市民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增强市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倡导与大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升全民的道德境界,培育文明的生活方式。使西安成为理性、文明之城。 

完善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既包括城市形态和形象等外在结构,也包括城市动力和精神等内在结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安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要保持文化个性,按照“古都仪象、现代气息”的城市风格要求,营造景观大气典雅、产业先进合理、居民诗意栖居、发展富有创意的大格局,使西安成为诗意、时尚之城。把整个西安建成一座保存、延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城市。 

   健全展现系统。针对各类显性、隐性的文化资源,利用文字、音乐、色彩等多种媒介,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符合现代人感知和审美偏好的传统文化展现系统。要提高文物、旅游、文博景点的创意设计水平,着力“活化”传统文化,使之更具参与性、可读性。开拓专题博物馆、国际学术交流、巡游巡展、主题演出、音像资料、网页宣传、文物旅游商品开发等多种形式。在历史街区和城市重要文脉区,要构建有较大文化含量和西安特色的视觉系统,形成“长安之旅,寻根之游”的氛围,充分实现西安历史文化的综合价值。 

  未来 

   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将来是什么样 

   国际化不是政府的事,与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中,从2010年10月至明年5月,西安将投资8.52亿元开展第三轮植绿大行动。到2020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进入最佳人居城市环境。 

   “大西安”的总面积一跃成为903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面积1280平方公里。西安目前的总人口数量,到2020年,西安的总人口将从965万人达到1280万人。城镇化率要从43%提高到60%。此时,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基本实现,形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突破。 

   未来的西安,将是一片绿水掩映、充满活力、底蕴深厚、安居乐业、文明礼让的国际化大都市,将成为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东方人文之都。 

 

古城夜景 

 

 

文章录入:宣传部 

责任编辑: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