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周的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学术周”系列活动在国内诸多音乐院校师生的广泛参与中于近日落下帷幕。为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开阔研究生视野,搭建高水平交流学习平台,我校研究生部聚焦音乐艺术研究前沿领域,邀请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乔建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音乐理论家居其宏,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宁,著名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韩兰魁,著名胡琴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博士生导师宋飞等5位国内优秀专家教授先后进行了7场音乐专题讲座。除我校研究生积极聆听外,亦吸引了其他高校师生和社会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参与。专家们介绍了各自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创作思路,为研究生们的学习实践和社会音乐教育提供了广博的借鉴和指导。
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创新
乔建中在讲座中回顾了杨荫浏先生的《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调查报告及学术研究成果,分别为:1952-1980年以考察、学习和资料积累为中心的第一阶段;1980-2000年以学术研究与资料的第一次全面整合为特色的第二阶段;2000年迄今以鼓乐传承保护与编纂、出版大型学术性典籍为特色的第三阶段。他深度剖析六十多年来这一领域的学术史,高度肯定了六十多年来西安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在西安鼓乐研究方面的诸多付出和突出成果。
总结和探究是艺术创造的宝贵财富
居其宏分别围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理论框架与学科定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讲授,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从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历史分期、中观分期及其依据、微观分期及其依据以及学界对中国音乐史历史分期的不同看法五个部分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他认为,唯有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并探究其前因后果,才能将前人创造实践的丰富经验化为今后音乐家从事艺术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当代艺术不断前进。
把“面对当今,关注现实”融入创作
王宁教授第一讲《面对当今,关注现实——我的音乐创作谈》中,同学们一起聆听了由王宁教授谱写的第三交响曲《呼唤未来》,全曲对教育、变革、战争、人类的所作所为,呼吁同学们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场讲座关于《对乐队摆法的思考与实践》,讲述了从1844年到现代交响乐队的摆法,以及现阶段王宁老师对乐队摆法做出的改革实践,为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西洋乐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在提到《管弦乐法与配器概念及内涵》时,王宁教授对管弦乐法思维和配器思维做了生动讲解,拓宽了学生们的创作思路。
让心“走”进音乐,激发作品生命力
韩兰魁教授讲授了他创作生涯中不同时期完成的几部作品,分别是:琵琶协奏曲《祁连狂想》、民族管弦乐《月牙泉的故事》、民族管弦乐《祭海》和声乐作品《骊山故事》。韩兰魁教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并且结合多部作品展现民族音乐元素对于自己创作的巨大影响。他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徐坚强教授总结的音乐创作的几种理念:往前走、往回走、原地走、来回走。他结合琵琶协奏曲《祁连狂想》指出,要运用各种契合作品主题和作曲家个人思想的创作动机和主题来进行音乐的创作;当在作品中运用民族音乐元素作为素材时,需要运用现当代丰富的作曲技巧赋予该元素新的含义和生命力。
用“双语”教学模式培养人才
宋飞教授围绕他在教学及演奏中的经验进行展开讨论,并将自己学习音乐的历程概括为两条路径,即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非专业学习的路径。提到了自己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学习到了许多其他的乐器,并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双语”教学,给大家讲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途径完成多曲目、多风格的学习。通过从“双语”教学模式、曲目分类、系统训练等方式教会同学们要借鉴运用多种风格、与时俱进传承创新。
本次学术周系列讲座活动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学术特色鲜明的讲座不仅吸引了在校众多师生,还得到了来自国内其他高校和学术组织的广泛参与。此次活动不仅激励了我校师生的学术研究热情,还营造了良好的对外学术交流氛围。
乔建中 |
居其宏 |
王宁 |
韩兰魁 |
宋飞 |
讲座现场 |
讲座现场 |
讲座现场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