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 青年二胡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陆轶文老师应邀来我校,举办了《现代二胡作品的技术运用和音乐性表达——以陈其钢二胡作品为例》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以陈其钢代表作《逝去的时光》为研习范本,采取“理论阐释+演奏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深入剖析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情感表达方式,并通过大提琴版本与二胡版本在技法运用与音乐表现上的对比,生动展现了二胡演绎现代作品的独特表现力。陆轶文老师从“艺术表达的深度革新、演奏技术的突破性探索、文化价值的当代重构”三个维度,分享了对现代二胡发展的思考,并聚焦“二度创作”的实践难点,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演奏方法与艺术处理建议。

11月14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春园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重拾丝弦清音——探寻刘天华二胡作品的演奏况味”专题讲座暨教学公开课。

讲座伊始,陈春园教授以明末清初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提出的“和”况理论为切入点,围绕“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核心美学思想,系统阐释了刘天华先生的音乐精神与艺术追求,并通过对刘天华十首经典二胡作品的逐一讲解,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合”的境界在二胡演奏中的具体体现,引领在场师生共同感受刘天华作品中所蕴含的技法精髓与人文内涵。
在随后进行的教学公开课环节中,五位同学分别演奏了《独弦操》《月夜》《病中吟》等五首经典二胡作品,陈春园教授对每位同学的演奏进行了细致指导,并通过演奏示范,详细讲解了二胡演奏中基本技法的训练要素和训练方法以及情感表达的意蕴,为进一步提高练习效率和质量,给予了宝贵的指导建议。

11月15日晚,陈春园教授教学实践音乐会暨“如来梦——祝云琦二胡无伴奏独奏音乐会”在我校艺术中心室内乐B厅成功举办。音乐会曲目编排兼具广度与深度,充分体现出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教学理念。祝云琦同学以琴传情,精彩演绎了七首风格各异的作品。其中,《蝴蝶》一曲由祝云琦移植为二胡独奏版本,并首演于本场音乐会。

音乐会中,使用上世纪40年代制作的丝弦二胡演奏的古曲《汉宫秋月》成为一大亮点。丝弦特有的温润音色与浑厚质地,为这首经典作品增添了更为深沉的历史意境与艺术感染力,引领观众沉浸于传统音乐的典雅韵味之中。
本次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兼具学术高度与实践意义,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传统与现代二胡作品的理解,更全面拓宽了教学、演奏与艺术表达的视野,同时让学生在理论与技艺的双重锤炼中,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对民乐系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撰文:杨金明,审核:吴思雨)
责任编辑:方馨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