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共17项。由我校特聘教授乔建中担任首席专家的项目“中国音乐地理研究的基础理论与学科构建”(项目批准号:25ZD10)成功获批立项。
“中国音乐地理研究的基础理论与学科构建”聚焦音乐与地理环境(自然、人文)的互构关系,探索音乐生活、音乐事象、音乐实践在时空维度中的发生源头、历史层积、分布规律、传播路径及生态特征。通过整合音乐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引入AI技术赋能,构建中国音乐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体系与原理框架,明确中国音乐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定位、学科边界、研究范畴及特色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中国音乐地理学学科体系。
我校人文学院李宝杰教授、宁颖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路伟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君仁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松兰教授分别担任五个子课题负责人。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徐龙、申小龙、高晓、祁小真、陈伟岸,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闫若彧副研究员,以及十余所兄弟院校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共同参与。该项目充分体现了跨校合作、协同攻关的研究特色。
该项目的成功立项,是我校立足“地域音乐文化”办学传统,积极对接国家重大音乐理论发展需求,探索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近年来,在校党委的统筹部署下,科研处、“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人文学院协同推进,逐步形成“有组织、有特色、跨学科”的科研攻关模式,有效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持续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奋力推进我校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乔建中,1941年8月生,陕西榆林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西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陕北民歌博物馆”终身名誉馆长,香港中乐团顾问,《冼星海全集》《马可选集》编委,《人民音乐》《音乐研究》编委。2012年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特别奖”,2020年10月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九届华乐论坛“新绎杯”十大杰出民乐评论家奖,2021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特殊贡献奖。
撰写《乔建中文集》(八卷十册)、《瑶族民歌》(合著)、《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下)、《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流域民间音乐巡礼》等多部著作,主编、编著《华乐大典》(二胡卷等十一种)《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传统音乐》《中国锣鼓》《西安鼓乐图鉴》等辞书、教科书、文集30余种。
在中国音乐地理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探索40余年,代表成果包括《音地关系探微——从民间音乐的分布作音乐地理学的一般探讨》(1988)、《“下四川”研究》(1993)、《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1997)、《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1998)、《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历史地理研究》(1998)、《中国音乐学文化区系类型刍议》(2001)、《音乐地理学发凡》(2004)等文论,提出“音乐地理学”学科框架,系统论证“音—地”关系,揭示地理环境对音乐风格、传播与保存的深层影响。将区域传统音乐研究与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突破传统音乐的研究方法,探索音乐风格分布与方言区、移民路线、地貌类型的空间耦合规律,使中国音乐地理研究成为兼具人文阐释力与科学实证性的交叉学科领域。
责任编辑:方馨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