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我校特邀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部主任、艺术与美学研究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德胜教授来校,举行专题学术讲座及美育工作座谈会。院长王刚、副院长郭强出席活动,人文学院、美育中心师生百余人参加活动。郭强主持“鸿儒论坛”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前,王刚为著名美育学者王德胜教授颁发“西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和“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聘书。我校美育中心还聘请王德胜教授为学术顾问。
当日上午,王德胜教授以《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性品格》为题展开讲座。他指出,中华美学精神一直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美学精神在时空两个维度上都对民族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不仅是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指向鲜明的实践性命题。只有把这一命题本身及其现时代的提出置于一种实践把握的层面,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当代中国文艺的美学追求。
王德胜教授指出,“中华美学精神”处于不断生成、积淀和丰富的展开过程,在不同时代往往被赋予新的价值意涵。传统中国美学强调生命活动的内在和谐性,提倡个体生命体验向自然生命运动的沉浸投入,讲求天、地、人相合,突出文艺和审美对现实人性和人生的改造与提升作用。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更为现实的要求在于如何能以“中华美学精神”自觉引导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当下实践,充分关注和具体把握中国文艺实践的当代价值构建,在中国文艺实践内在精神层面凝聚、生化而出的文化价值,呈现民族文化精神深度的真正美学魅力。他希望我校师生将文艺实践的现实目标同文化责任统一起来,自觉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人文学院院长、美育中心副主任高贺杰作了学术点评。
讲座之后,王德胜教授以“艺术与艺术史如何可能美育?”为主旨,与我校美育中心部分师生开展热烈的学术座谈。王教授表示,以人为核心、“成人”为目标的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关注,超越了对人的一般知识能力要求。艺术虽是一种通向“成人”目标的功能路径,但它并不天然地构成人的美育,艺术史更具有某种间接性。艺术、艺术史与美育发生具体关系的根本,在于能够超越一般知识构造的内化追求,在自身内部形成与美育“成人”目标的有效对接。在实践路径及手段层面体现美育育人的“化人”成效,是艺术、艺术史与美育关系建构的基本落脚点。王德胜教授最后总结道,作为美育的艺术、艺术史,在全面聚焦和放大“可能性人生的光辉前景”之际,在总体上超越了艺术本体的知识性内化,超越了作为一般艺术教育内容的艺术和艺术史。
交流环节,西音教师围绕当下艺术美育的具体实践、文艺美学的热点等问题进行提问,王德胜教授给予了精湛的解答。
(撰文:刘宜鑫 摄影:黄定超,审核:张雅萍)
责任编辑:方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