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教学·点亮未来” 现代音乐学院学术周 ——“音乐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现代音乐学院发布时间:2024-05-29浏览:424 分享到

 5月27日下午,学术周重磅活动——“音乐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七号教学楼音乐智能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隆重举行。校科研处处长王恪居,现代院院长冯勇,校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宁,作曲系党总支书记马波,现代院副院长刘小山、冯捷,校嗓音研究中心负责人屈歌,校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王薇,特邀嘉宾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唐蕾,以及现代院各专业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副教授魏冰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围绕音乐文化数据的智能处理、音乐虚拟现实融合应用、非遗音乐数字化传承及大模型软件在音乐创演教育中的应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激烈的讨论。

据悉,现代院与校音乐智能国际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举办“数智教学·点亮未来”学术系列活动,以“融合、创新、展示、启迪”为核心宗旨,通过专家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探讨数智化音乐专业教学的最新进展与新趋势、音乐教育与科技融合的关键,以实践操作、作品分享、互动体验等形式,直观感受数智技术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中的应用及成果。

此次活动中,长安大学唐蕾副教授团队展示了其团队与我校合作研发的“黄河流域多元音乐基因数字化保护与风格评价系统——以苦音为例”,引起了与会专家对如何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进行音乐数据分析与评价的热烈讨论。王一卜老师演示的西安鼓乐、“一带一路”地方乐器、陕西代表性乐器以及曾侯乙编钟VR交互系统案例,让专家们对音乐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潜力充满期待。

中央音乐学院魏冰副教授介绍了古琴非遗传承数字平台基本情况,该平台通过小模型进行AI自主学习,助力古琴演奏者解决古谱(减字谱)“打谱”难题。张宁主任就陕西省科技厅重点项目《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智能化开发与示范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强调了该项目成果对陕西音乐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并就相关技术问题与在场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专家还就大模型及软件在音乐创演和教育中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技术革新驱动教育教学的创新,艺术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构建数智时代教育新生态的核心要素。此活动基于现代院数智化教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音乐人工智能、音乐虚拟仿真等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动了数智化音乐教学的学术交流与创新发展。同时,本次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也为音乐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为未来现代院教科研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日,研讨会召开前后,还进行了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资深制片人黄河老师主讲的《虚拟制片、AI和未来视听创作》,主要围绕虚拟制片这一话题讲述了新一代影视制作的新趋势,内容主要包括虚拟制片的概念及虚拟制片中动作捕捉、虚拟拍摄等问题,介绍了虚拟制片与传统制片的区别,并现场演示了虚拟制片实操制作的成果,分享了虚拟制片技术给传统电影和影视制作带来改变和产生的深远影响。讲座最后,黄河老师还与同学们讨论了RNN(循环神经网络)、VAE(变分自编码器)等技术对影视创作产生的影响和巨大潜力,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

《数字化教学应用下的流行器乐教学拓展》由现代院冯捷、霍辰飞、何亚琪、张怡劼四位老师主讲,他们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分享了流行器乐各专业在数字化应用下进行创新式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做法。何亚琪老师介绍并演示了电吉他训练软件、录音实践的重要性和做法以及电吉他Solo创编软件;霍辰飞老师介绍并演示了智能伴奏生成、电子乐器智能训练、节奏编辑器以及线上排练等软件;张怡劼老师介绍并演示了进行分轨练习的必要性,以及AI作曲平台Suno、智能混音软件Ozone等。四位老师从各自专业切入,聚焦了相同问题,即现代器乐专业进行创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发展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此次分享,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字化的便利和优势。

(撰文:白皓、姚婵媛,审核:周冰)



责任编辑: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