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西音丨王希平:笛韵悠扬 桃李芬芳

作者:党委宣传部 统稿发布时间:2023-12-29浏览:276 分享到

【编者按】岁月熔铸品格,历史绽放荣光。从红色沃土走来、跨过岁月长河的西安音乐学院,镌刻了无数饱含家国情怀、坚守艺术理想、辛勤耕耘教坛的佳话,这些人和事熔铸成大学的精神底色,值得倍加珍惜、努力传承。为了不断丰富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内涵,党委宣传部会同科研处设立“西音精神铸魂育人——大学精神培育与大学文化研究”课题,校内各单位积极参与,通过校史人物专访,引领广大师生品味崇德尚艺的为人、为师、为学风范,感悟西音人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精神坐标和赤子情怀,凝聚起立德树人、逐梦远航的磅礴力量。让我们走进这些鲜活的人物专访,感受校有嘉木、桃李芬芳,共同探寻西音人薪火延绵、弦歌不辍的精神密码。

笛韵悠扬  桃李芬芳

走在西安音乐学院的林荫大道上,你可能会遇到王希平老师,她匆匆行走在教学楼和家属区之间,总是面带笑容、素朴无华,几十年如一日。作为一名长笛教育家、一名与西音同心共进的老教师,她躬耕艺苑、爱生如子,她常说,“当老师就是当妈妈”。正是这样的孜孜不倦,使得她在自己热爱的专业领域硕果累累。也许可以这样说,在有长笛赛事的地方,定有她弟子的身影,或专家评委,或大赛选手,可谓桃李满天下。王希平以春风化雨的情怀,谱写出一曲教育乐章,走出一段别样的人生足印。

艺术之花 在这里生根

1953年,西北艺术专科学校(西安音乐学院前身)的附属中等艺术学校经上级批准建立,设音乐、美术两个学科。1956年8月,王希平初次离开父母踏上求学旅程,校门牌匾上“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几个大字,迎接她开启新的人生。

20世纪50年代附中钢琴同学

(刘根祥、赵小玲、赵小秦、杨宏镐、王素荣、雷斌、汪萍、文云英、王启瑜、张玉慧等)

1956年,西北艺专学习莫斯科音乐学院模式,改革为少年班三年、附中四年的七年学制。西安音乐学院附中首届63级少年班是我校附中教育的起始,在学校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影响意义深远。首届少年班的同学们,共有13名同学保送至学校本科。

1956年9月,西北艺专附中63级少年班过队日于兴国寺

(第二排左起第四为王希平)

那时的西音附中,除历史、语文、体育、地理、俄语、数学、动物、植物、生物等文化课,还开设有打击乐、民歌、视唱练耳、童声合唱、红领巾民乐合奏、红领巾弦乐合奏、音乐名作等专业共同课。学校在注重学生专业水平提升的同时,对文化素养建设也丝毫没有放松。刘恒之老校长邀请文学老师杨立道、孟传贤、张定亚和美术学院彭雨飞老师(石夫老师的夫人),列出“大学生必读课外书目”“大学生文学作品选读”等书单。教务处雷家駪老师也积极配合,为同学们油印了大量外国名著,这对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1962年清明节前后,63级少年班附中毕业照


如王希平所言:“我们爱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广,而是从读书中学做人。我们从《论语》中思考人生智慧,从《史记》中感悟历史精神。我们听出了肖邦的优美旋律中,有痛苦、有忧虑,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知道了柴可夫斯基的伟大、爱国、非凡、激情和执着;领略了印象派始祖——德彪西那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奇风异俗的色彩。”在那个充满滚烫理想的年代里,书籍使同学们有了浩瀚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在时光流逝中沉淀下王希平和同学们的人文修养。

作为附中首届少年班的学生,在王希平的回忆里,西音是淳朴、简单,充满着浓浓师生情与同学情的伊甸园。“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记忆里,每到下课时间或星期天,同学们都会聚在“号望角”和“和平堂”前,远眺潏河岸及对面塬上的峰峦叠翠,寄情于音乐艺术的广阔天地中,遨游、畅想……

王希平的学生登记卡片

1961至1963年的自然灾害,全国经济生活困难时期,女同学们自发省下每月的余粮,分给后半月断粮的男生;师生在生活上不惧艰难困苦、互相帮助,在学业上惺惺相惜、比学赶超。此时,人与人之间温暖、善良、友爱等美好的感情,永远地镌刻在她们的心里。她说:“这段青葱岁月,饱含着师生、同学间浓浓的友爱之情,这样的爱是一种阔达洒脱的胸襟,更是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的气度,还是一种对美好未来无限向往的憧憬……”

大学毕业前夕,王希平在琴房练琴

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王希平的少女时代与西音共同迈步向前,她的青春在悠扬的长笛乐声中逐渐褪去青涩。于她而言,在西音学习的日子是铭刻在心的,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之下,她渐渐明晰了前方道路:要在音乐表演教育的事业中深耕不辍,将长笛艺术发扬传承下去。

躬耕教坛 与西音同心

本科毕业后,王希平前往贵州遵义地区文工团从事乐队演奏员和教学工作,1983至1992年在广西艺术学院任长笛教师,把自己在西音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教授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王希平怀着热情,以垦荒一般的精神投身于长笛音乐教学事业中。

1992年底,王希平调回母校西音,在管弦系任教。作为与学校砥砺前行、风雨同舟的老一辈西音人,王希平用心对待每一名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改进,将“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作为座右铭。正如王希平在《为国树木园丁在 九州乐坛展英才——1994年全国青少年单簧管比赛掠影》中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艺海无涯苦作舟——为了交响乐和音乐教育的繁荣昌盛,要真正地搞一番事业,我们还得让自己穿上安徒生的‘红舞鞋’,不停地、无休止地跳下去……”

1993年,王希平参加民主党派活动合影

王希平将身心托付给学校,与学校共同进步,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她在随笔中写道:“教育需要奉献,没有奉献精神的人当不了一个好老师。刘畅标、刘大冬、陶立玲、鲁日融、薛明、冯亚兰、李雄飞、高士杰、金玉华、马绍宽、陈代霖、王相乾等老教授们,虽已耄耋之年,仍老当益壮、精神矍铄,为学生、为学校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这些老师都是帮助王希平点燃理想的人,为西音如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正是一代又一代西音人的接续努力,才使得西音精神薪火相传,在改革发展的征途上留下一个个光辉的印迹。

“音乐事业就如一棵参天大树,长笛是世界音乐的一颗瑰宝,是中西互鉴、文化传承的纽带,是智慧和文明的一圈又一圈年轮。”在西安音乐学院发展的长河中,无数棵大树在艺术天地里扎根,一颗颗种子被撒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如今再次回首,正如王希平所言:“一代又一代生机勃勃的西音人薪火相传,奔向诗和远方。当年花季少年的我们,已是两鬓斑斑的老人了。”


悠悠七十余载,当年英气勃勃的年轻老师已满头华发,有许多老教师早已与世长辞,但这种精魂绵延不断,他们的人品和艺德,他们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精神滋养和引领了一代又一代西音人。每每想起这些,王希平的内心总是涌起感恩的情思。这种润物无声的生命力和韧性,支撑着她坚定不移地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继续求索。


持续奋斗 与母校同行

2004年,王希平代表西安音乐学院参加教育部在沈阳举办的全国音乐艺术院校长笛专业比赛并担任评委。这一年,王希平退休后被返聘任教至今,将自己的知识毫不吝啬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青春懵懂的学生。从1956年少年班算起,王希平已将人生最绚丽的年纪,尽数奉献给她挚爱的母校西音。

重视音乐表演教学及艺术实践锻炼是西音多年来保持的传统。王希平紧跟学校教学方针,先后辅导、组织学生举办独奏音乐会、毕业音乐会和重奏音乐会百余场,为学生艺术实践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每一场音乐会,从曲目的选择、确定,到制作节目单,与钢琴合伴奏,她都亲手策划、亲力亲为。在一次次的艺术实践中,她不断丰富教学内涵,改进、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和音乐技能,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触类旁通、专博结合。如管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张宽副教授,从附中到本科的七年,皆是师从王希平老师,在恩师的悉心教诲下受到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张宽说:“王老师一直带领着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稳步前进。王老师不光在长笛专业上很有建树,在声乐与文学方面,也都有很深厚的功底。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用一些声乐的演唱与呼吸方法,启迪我们如何处理慢乐章的音乐。这种美学的观念,对我们来说受益匪浅。”


2021年5月,王希平和张宽、钱程三人教学音乐会


王希平认为,“艺术不是匠作,艺术的高度归根结底是文化底蕴的高度”。因此在数十年里她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注重人文修养,并在教学之余,坚持撰写文章及诗词歌赋。这让她始终保持着一颗柔软敏锐的诗心,一生都陶醉于艺术的海洋中,神采飞扬、不知疲倦。在学生的音乐会节目单上,总会印有一首王希平老师题写的诗词,寄托着她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如在学生卓娅毕业音乐会上,王希平深情写下一首《渔歌子》:

最是一年绿映红,“音诗”“里诺”玉笛声。

云漫漫,风融融,不知人在“月光”中?

在学生李子羽长笛毕业音乐会之际,王希平赠予他一首《浣溪沙》:

一览金秋万里天,经年追梦到长安。玉笛婉约独暄妍。

丛菊晓迎知劲节,枝头报香亦凛然。无言桃李自凭栏。

绿树成荫园丁颂,初心不改桃李情。如今,王希平的学生如蒲公英的种子遍及世界各地,“一茬茬小麦苗成熟了,一棵棵小松树成了参天大树。雏鹰一个个展开了双翅、飞向蓝天”。王希平的许多学生成为音乐院校和专业音乐团体的骨干力量,在世界各地的艺术殿堂留下缤纷的色彩。如学生高武,任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学生郭晓燕,任湖北歌舞剧院交响乐团首席;学生章滨,任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副教授;学生钱程,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学生马佳,任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学生刘晓威,成为莫斯科国立大学与格林卡音乐学院的双博士;党文卿赴比利时列日皇家音乐学院攻读研究生;卓娅以全额奖学金赴英国威尔士皇家音乐学院攻读研究生……

2018年7月 王希平在包头参加艺术节

王希平将音乐事业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她很荣幸成为其中的一个年轮。在岁月的洗礼下,王希平依然保持着初心。再回首,那个与西音初见时稚嫩幼小的自己,那个被老师们呵护着成长的小姑娘,早已在时间长河中,悄然蜕变为爱生如子、见贤思齐、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

2023年 王希平 张宽 长笛教学实践音乐会留影

从1993年起,王希平连续担任西安铁一中学的艺术指导,同时她也是省教育厅第一届至第19届“春芽杯”比赛的资深评委,还担任西安市教育局普通高校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评委。

2011年,她被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聘为中国长笛联合会顾问;2012年荣获陕西省第三届音乐奖器乐比赛优秀教师奖;2013年在“南宁国际青少年场地比赛”中担任评委,并被授予两项优秀指导教师奖;2014年,被陕西省音乐家协会聘为长笛专业委员会顾问;2015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育系统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我常常给学生说,何为人?成为何人?如何成人?音乐会上,好成绩靠勤学换取,基本功从苦练得来——同学们,你看,绝不要像狗尾巴草一样地轻浮上翘,要像成熟的麦穗一样低头做事,做一个低垂思考的学者。”2023年10月,在西安音乐学院第二届“我讲我的立德树人故事”主题活动中,王希平老师站在艺术中心的舞台上娓娓道来,散发着西音人特有的自信和风采。

2023年 王希平参加学校“我讲我的‘立德树人’故事”活动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一代代西音人怀揣着梦想,在峥嵘岁月里不断播种,一棵树、一株苗、一片林。他们在音乐教育的事业里栉风沐雨,携手学校高歌前行,西音精神也在他们的传承中灼灼生辉,不断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本文为西安音乐学院“西音精神铸魂育人——大学精神培育与大学文化研究”校内专项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贾黎;成员:刘晓雯、温荣蜜、贾可伊、闫赵玉、南亦敏。本图文、视频版权归西安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陈德婷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