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雅韵,戏彩长安。当陕西地方剧种与唐诗携手,便注定了古城这个冬季的不同凡响。12月19日晚,由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声乐系、作曲系、音乐教育学院、艺术实践管理处共同主办,温喜爱碗碗腔文化艺术传承工作室协办的“戏彩长安——民族声乐·戏曲作品专场音乐会”在艺术中心音乐厅成功上演。校领导王刚、仲廷虎、侯颉、郭强,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赵艳、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周颖、省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李鑫、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副主任白静、省文化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孙旎、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何桑、渭南文化局副局长李武毅、原渭南文化局局长崔晓吉、渭南文化局非遗科科长杨育茜、省民革四支部主委王新仓、省秦腔艺术研究会会长韩怀仁及相关媒体出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创新性表达又一次点燃了人们吟诵唐诗的热情以及感悟家国天下的情怀。
“戏彩长安——民族声乐·戏曲作品专场音乐会”汇集了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声乐系、作曲系、音乐教育学院的各方优势,旨在打造一台以陕西戏曲音乐结合唐诗元素、以民族管弦乐协奏为表现形式的本土特色的音乐会,由作曲家刘阳作曲,特邀著名碗碗腔表演艺术家温喜爱女士为艺术指导,并邀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大荔县剧团、富平县阿宫腔剧团、乾县弦板腔剧团、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等院团的艺术家们与西安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共同演唱。
主持人陈爱美
音乐会以“诗乐融会,传承经典,弘扬正声”为主题,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集唐诗、音乐、戏曲为一体,运用独唱、重唱、合唱、乐队合奏等多种形式演绎唐诗,其中眉户剧唱腔与男女二重唱的《长相思》,形式和意境都别具一格;《灞陵行送别》特邀“梅花奖”得主王航和青年歌唱演员马婷婷用秦腔与男女二重唱的形式,抒写行者和送别者的离情别绪;《沙苑行》中,“梅花奖”得主赵扬武的同州梆子高亢激昂,配以男女声二重唱,忧国忧民的情怀尽在音乐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雁门太守行》,用弦板腔与男声独唱以及小乐队配合的形式,呈现了军人视死如归的豪情,也展现了弦板腔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魅力;如果说《明月夜留别》,是用眉户与女声独唱的形式表现了似水的柔情,那么《忆昔二首》,则用稀有戏种线腔与女声独唱的形式,追忆了“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美好生活;至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枫桥夜泊》,用眉户剧的唱腔与女声独唱以及小乐队配合的形式,勾画了霜天寒夜、孤舟客子的景象;上半场演出结束在《苏武》中,用阿宫腔与男声二重唱以及混声合唱的形式,表现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音乐会下半场选取了《阿房宫赋》的部分章节,在著名演奏家黄育英先生唱腔设计上进行再创作,包括《四海统一》《秦宫》《秦人》《秦地》四个乐章,运用秦腔花脸演唱、碗碗腔演唱、男女声二重唱、女声小合唱以及民族管弦乐队协奏,表现四海统一的壮举、唐宫的宏大壮美以及老秦人敢拼敢闯的拧劲和韧性。
历久弥新的传统和经典,是跨越时空的瑰宝,散发着生生不息的魅力。传统只有走向现代,古老只有变得新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与日常贴得更近,唤起人们的文化情怀。本场音乐会是西安音乐学院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习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也为推动陕西民间音乐的繁荣发展拓宽了视野,探索出一条推动陕西音乐创新发展、打造陕西特色文化品牌的全新道路。
责任编辑:牛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