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音乐学院2023首届长安艺术周开幕音乐会——“美丽乡村”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成功举办

作者:作曲系发布时间:2023-12-10浏览:781 分享到

123日晚,西安音乐学院2023首届长安艺术周以一场精彩的美丽乡村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拉开帷幕。校党委书记张立杰,党委副书记王刚,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校监察专员易红彬;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吕品等出席本场音乐会。

音乐会开始前,校党委书记张立杰教授致辞,代表学校向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希望通过此次艺术周活动,加强与兄弟音乐院校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合作,共商新时代音乐创作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大计,携手共促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繁荣发展,为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校党委书记张立杰致辞

由副院长侯颉执棒陕西交响乐团的本场音乐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当代作曲家和演奏家。音乐会作品的作曲家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纲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周湘林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作曲理论学部主任金平教授,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郭元教授,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赵曦教授,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吴延教授,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原解放军艺术学院)作曲青年教师郑阳,以及我校作曲系白超副教授。担任独奏的演奏家有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唢呐演奏家张倩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竹笛演奏家范临风,来自中北大学艺术学院的萨克斯演奏家张记晨,来自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古筝演奏家张佳康,以及我校钢琴演奏家黄南淞。艺术家们共同携手为大家呈现了9部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听众带来了一场艺术的饕餮盛宴。

副院长侯颉担纲音乐会指挥 

本场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是由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吴延教授为唢呐与管弦乐队而作的《黄河情》。作品采用晋陕民间音乐元素加以变化,通过对黄河船夫的劳动号子、黄河儿女喜悦欢快的生活场景,以及黄河之水奔流不息的汹涌气势之刻画,深刻表达作者对中华母亲河的赞叹与眷恋之情。整部作品在唢呐演奏家张倩渊的精彩诠释和演绎下,表现出大气磅礴的音乐气质和性格,旋律主题跌宕起伏,颇具张力与艺术表现力。作曲家以高音唢呐与中音唢呐不同音色的对比表现,抒发了她对黄河流域丰富而浓厚的风土人情的细腻感受和感悟。

第二首作品是由来自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的青年作曲家郑阳为竹笛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归去来兮-雪山之恋》。作品是中国交响乐团的委约作品。作曲家以音乐描写雪山的壮美与震撼,试图引领听众站在全新维度认识和思考生命、信仰、理想和情感。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音乐是以竹笛与四支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所奏出的五声部对比复调,音乐主题清新自然,仿佛来自雪山之巅沁人心脾的徐徐清风。竹笛演奏家范临风以高超的演奏技巧,将音乐中丰富多变的音乐色彩、织体层次和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在音乐中充满了对遥远雪山的无限遐想。

第三部作品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周湘林教授为管弦乐队而作的《炎黄颂·源》。作曲家将乐器编制中不同的音色重新组合,构建出极具个人色彩的音乐材料。表达了作曲家希望展现祈祀山川百源,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混沌天地之间,万物初始;神思生命之源,文明之源的愿景。音乐由充满神秘色彩的音响引入,为大家营造出一幅远古混沌的画面。作曲家特别注重发挥和声的表现力,以丰富细腻的色彩变化逐步推动音乐的发展,之后又引出极富西北地域风格特点的旋律主题,将音乐推向高潮。

周湘林教授  

第四部作品是杭州钱塘艺术节于2019年委约作曲家叶小纲教授创作的《美丽乡村》。作曲家采用了他儿时就熟悉的杭嘉湖平原的民歌音调,综合了他对当下中国文化领域的特殊精神状态的观察,表达了江南地区乡村的变革及绮丽景色,以及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们在新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是作曲家面对社会特殊需求时对音乐做出的最大努力,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探索与坚守,以及其一贯对音乐把握的超高水准。全曲在整体布局安排中每一段都有极佳的旋律表达,音乐的安排上,主题经过发展,每次不同的呈现加之节拍和配器的转变使音乐充满灵动气息,渗透着作曲家对人间大爱的歌颂、对家国情怀的感悟、对艺术的执着与探索,以及对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愿。

   第五部作品是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作曲家白超为钢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作品《守望者的麦田》,由西安音乐学院青年钢琴演奏家黄南淞担纲独奏。作品以传统的秦地之音乐语言展现出秦人、秦风、秦地的历史韵味,力图表现作曲家对三秦大地的赞美之意,并以麦田作为意象来突出秦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作品以西北民间音乐素材的变化运用和发展,来表现秦地劳动人民勤劳耕种的画面,体现出作曲家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的感悟和思考。

  第六部作品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郭元教授为中音萨克斯管与管弦乐队而作的《太阳鸟的无穷动》,由萨克斯管演奏家张记晨担任独奏。作品以十六分音符音型、震音式的音型为主要音响,以此来表现太阳鸟飞翔的状态。乐队以支声复调方式变化重复独奏萨克斯管的音型,模糊了音乐线条,虚化了音响轮廓,宛如伴随太阳鸟飞翔过程中产生的重重玄影和串串印迹,刻画出太阳鸟对太阳永不停息的追寻。音乐中对于中音萨克斯管复音、超吹等非传统技巧的运用,将乐器丰富的音色表现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萨克斯管极高音区强有力的长音,像一只扶摇怒冲而上的太阳鸟,一声竭力的嘶鸣划破天际,画面感很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七部作品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赵曦为管弦乐队而作的《听园》。作品以管乐的昆曲素材引入,拉开水墨天地的帷幔,随之在浓淡之间缀以评弹、小调勾勒出明快与艳丽。无论是昆曲,还是评弹,亦或小调,苏州的声音图景在灵动、淡雅与飘逸间,总透出贯穿其间的、千年历史沉淀的浓重,令人回味。《听园》是本场音乐会中极富有儒雅文人气质的一首作品,大气温婉,娓娓道来。作曲家主要以印象派的和声技法与风格语言来丰富音乐主题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仿佛带着听众游走在一个精致的、充满水墨意境的江南园林中,曲径通幽,给人以悠游闲适、恬静自然之感。

  第八部作品是香港中文大学作曲理论学部主任金平教授创作的《森多玛》。狮面空行母,藏语称森多玛,具有强大的除障力量,同时也象征着智慧和慈悲。在《森多玛》这首乐曲当中,作曲家试图表现这个护法的威神力,同时也呈现出她优雅和温柔的气息,并希望把这些强烈对比的情绪构建在一个统一的结构中。音乐作品有强烈浓郁的藏族音乐风格,乐队的铜管声部以浓重而富有动力的低音描写出了一幅威严庄重而又神秘的西域画面,同时以颇具藏族舞蹈风格的节奏律动来表现西藏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

  音乐会最后一部作品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为古筝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万里无云》,由古筝演奏家张佳康担任独奏。作品是作为第十三届金钟奖决赛曲目而委约创作的。作曲家以乐队音色音响性的写法来构想出一幅在西行路上万里无云和花雨满天的音乐意象,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古筝声部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主题中自如多变的节奏韵律,以古筝与乐队音色之间的巧妙对比和融合,来表现人类对于天地万物的一种感悟和敬畏之情,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

  整场音乐会的9部音乐作品好似一幅幅秀丽的音乐画卷,引领现场听众感受来自祖国大地的风土人情,彰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作曲家们在守正创新中勇攀文艺高峰的探索和实践。

责任编辑:牛榕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