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2023年度博雅论坛系列学术活动成功举办

作者: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3-05-28浏览:419 分享到

2023年5月4日至5月15日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承办的“博雅论坛”系列学术活动在三号教学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李宝杰出席活动并致辞,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李村主持。此次论坛活动为期五天,主要以12场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不同主题的论坛宣讲与对话交流,分别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院、现代音乐学院、作曲系、声乐系、人文学院、民族器乐系、管弦系、钢琴系、科研处、研究生处、发展规划处、艺术博物馆等的12位青年博士教师担任主讲。

本次博雅论坛的研究议题涵盖:音乐声学、作曲技术理论、艺术歌曲、中国传统音乐、西洋铜管乐器、古琴艺术、钢琴演奏、舞蹈教育、文化与时政等多个学科与领域。其中现代音乐学院屈歌博士以《声音学及其应用概览——以“不同音高条件下唱词清晰度研究”为例》为讲座题目,介绍了音乐声学的概念、研究对象、方法、应用等内容,对噪音声学、乐器声学、空间声学、电声学四个板块内容进行逐一论述,在大量实验数据资料基础上对音乐声学研究中涉及的音乐声测量、声音特性、听觉反馈三个方面内容进行解读。

作曲系雒鹏翔博士的议题为《在音乐创作中如何认识和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从王西麟的音乐创作谈起》,围绕作曲家王西麟先生的成长经历、音乐创作思维等内容展开论述,对王西麟的学术贡献进行综合述评,认为其音乐创作一直是以发展求变的眼光和现代美学意识解读民族民间音乐,使用“现代化”“交响化”的写作技术组织和解构民间音乐素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通过对王西麟先生音乐创作思想的梳理与分析,希望学界能够重新认识其在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史中的地位。

声乐系杨楹博士在《徳奥艺术歌曲演唱解析》主题讲座中,结合自身学习与艺术实践经历,介绍了德国国立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声乐系艺术歌曲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进而由德奥艺术歌曲起源与发展谈起,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对德奥艺术歌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曲谱版本、歌曲选择、语感培养、节奏、力度、音色、表演站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讲座过程中杨楹博士对每一个问题环节都进行相应的演唱示范,与现场的师生分享自己的音乐观念与表演经验。

人文学院问楚寒博士从法律的角度对《国家利益视角下民族民间音乐立法保护模式探讨》议题进行阐述,主要聚焦在如何通过立法形式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实现有效保护。提出著作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保护思路,对这两种保护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着重分析民族民间音乐保护的原因、意义等问题。在讲座的最后强调应该构建一种“特别权”(传统资源权)处理方式,在吸收著作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还要尊重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建立一种具有针对性、持续性的保护措施。

民族器乐系张萌博士以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形式,完成《古琴音乐的审美及其传播》主题讲座,首先对古琴艺术的发展源流、音乐审美、哲学思想等内容进行论述,对古琴经典曲目进行现场演奏与解析。之后张萌与现场师生分享了自己的艺术实践经历,包括二十世纪后半叶古琴音乐的创新、古琴与民族管弦乐合作、古琴与现代音乐创作、古琴在海外的传播等内容。

管弦系王博博士在《铜管乐器发展史》讲座中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梳理铜管乐器的发展史,另一方面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探讨铜管乐器演奏的技巧与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对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的解读,梳理出1288年至1919年以来铜管乐器教学模式的发展脉络,对不同时期铜管乐器的研究成果进行解读。之后结合多年来演奏与教学经验,对铜管乐器演奏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解读,成为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分享。

舞蹈学院陈金晶博士《军旅舞蹈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意义》围绕军旅舞蹈教育的开端与启蒙(1927-1959);军旅舞蹈教育的奠基与发展(1960-2016);军旅舞蹈教育的转型与蜕变(2017-至今)三个发展阶段进行论述与分析,重点探寻每一个阶段军旅舞蹈教育的背景、内容、发展机制,从军事政策、内部教学建设的视角来审视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期下对军旅舞蹈教育的驱动作用。

民族器乐系王悠荻博士在《当AI遇见古琴——人工智能古琴打谱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讲座中,阐释AI技术在古琴打谱中的应用与发展问题,从古琴艺术的记谱形式、演奏特性为出发点,对人工智能在古琴打谱中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强调AI技术的运用能够在技术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赋予古琴演奏者、研究者更加宽广的视野,让更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

马克思主义学院冯洁玉博士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谈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讲座题目,对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丝路沿线的文化构成脉络进行梳理,强调丝绸之路对于中西方科技、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之后论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与构成,分析了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建设过程中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根铸魂,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音乐教育学院魏育鲲博士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田野调查经历,讲述《从盲人表演的组织与伦理再思民间音乐保护》,首先分享了调查“凉州贤孝”的个人田野体验,进而引入到对于盲艺人群体的关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从社会制度与伦理建构的层面,分析盲艺人音乐表演背后的生存状态,以国家在场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宏观视域,审视盲艺人这一特殊群体在乡土社会进行的民间音乐表演与传承,最后对民间音乐应做何种形式的保护提出反思与追问。

钢琴系黄南淞博士的题目为《古典奏鸣曲式的演进-以海顿、贝多芬、肖邦作品为例》,以海顿、贝多芬、肖邦钢琴奏鸣曲作品为案例,以现场演奏分析的方式,论述古典时期奏鸣曲式、浪漫时期奏鸣曲式以及宏观视觉下的奏鸣曲式三个部分内容。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曲式结构、创作构思、演奏技法的演奏分析,由时代背景引申到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剖析古典钢琴奏鸣曲式在西方音乐史中的演进与发展。

钢琴系黄河清在《贝多芬的继承者们——1827之后的钢琴奏鸣曲》讲座中,强调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是从古典乐派到浪漫乐派的转折点,影响了他的后辈们作曲家对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构思,围绕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舒曼、肖邦、普罗科菲耶夫六位音乐家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对其中的曲体结构、和声色彩、主副部主题旋律等内容进行逐一讲解。通过对不同作曲家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结构、创作构思的分析,显示钢琴奏鸣曲由古典到浪漫时期的过渡与转变,具有很好的研究立意。

作为我校开放性学术交流平台,“博雅论坛”是“以博士教师为主体,以学术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聚学院精英科研力量,围绕“学科”“学术”与“学术理论”,以多维视角展开学术研究与交流。自2011年开坛以来,“博雅论坛”已成功举办42场学术活动,旨在发挥学术研究队伍的有生力量,引领学科前沿,展开对话,共同创造,展示我校学术风貌。

责任编辑:陈德婷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