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而西安音乐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和新中国一起走过71个春秋,深得周秦汉唐传统音乐文化、陕北红色音乐文化、西北音乐文化滋养,血脉里流淌着红色基因。因此,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文化自信,一直是西安音乐学院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秉承着“明德教化 乐音至善”的校训,通过几代西音人的辛勤耕耘,西安音乐学院从一所专业较为单一的学校,逐步建成目前专业学科门类齐全,集创、研、演于一体的高等音乐学府。不仅创作出众多优秀音乐作品,也培养了一大批活跃于国内外乐坛的著名作曲家、教育家、歌唱家和指挥家,这些音乐人才为推进地方文化发展、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提升国民音乐素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和而不同,卓尔不群:红色基因下的文化自信
“唯寄歌舞寓长安”,走进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一篇巨幅文化墙背后,珍藏着宝贵的陕西古代音乐文物。从象征礼制的编钟编磬、栩栩如生的乐舞俑,到精妙绝伦的珍贵壁画,以及或华美瑰丽,或古朴雅致的反映乐舞场面的金银器、陶瓷器……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将陕西深厚的音乐、文化、文物再现出来的殿堂。
西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张立杰介绍到,音乐艺术博物馆在国内首创文博系统与高校合作新模式。不仅生动展现了民族文化瑰宝的恒久魅力,且极具科学、历史与艺术价值,对于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极有裨益,因此这里也成为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堂必修课。而张立杰自己更是见证了这个音乐殿堂的诞生,对于西安音乐学院的情愫也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张立杰说:“其实我的专业不是学习音乐的,但过去一直很喜欢音乐。从2015年来到西安音乐学院后,对学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情,对其未来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已经有十一所,它们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都在为中国的音乐文化传承做着贡献。但西安音乐学院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正所谓和而不同、卓尔不群,扎根西北、服务全国、放眼世界,学校逐步形成了以周秦汉唐音乐文化、陕北红色音乐文化、西北区域音乐文化和秦派风格音乐文化为代表的办学优势和传统。
其中,传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文化是西安音乐学院非常鲜明的一大特色。学校与新中国相伴而生,前身是贺龙元帅在晋绥解放区创建的西北艺术学校,后随解放军西渡黄河走进西安,骨子里流淌着红色血脉和基因,这种信念早已深深融入到了西音人的教学管理和艺术实践中。他们把传承红色基因转变成现实行动,并以此为立德树人服务、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
如今的西安音乐学院,是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11个教学单位,1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64个硕士专业方向基本涵盖了音乐与舞蹈、艺术学理论学科各个领域,另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等十余个艺术实践团体。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特色发展、高地建设、国际视野,始终把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作为办学的根本遵循。从这里走出的以赵季平先生为代表的众多优秀音乐家,创作了大批诸如《和平颂》《大秦岭》《陕北风情》《绿色的呼唤》等脍炙人口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代表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为提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学校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人才培养,质量为先:助力构建美育大格局
谈及音乐文化人才的培养,张立杰认为,从技术上来讲,西安音乐学院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先进的教学体系。他说:“其实,培养一个音乐文化人才,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培养其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家国情怀,这样的人才就是时代所需要的。”因此,在人才培养培养过程中,西安音乐学院在基础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个维度齐步发力,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培养。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西安音乐学院广大学子以“艺”抗“疫”,或以歌曲汇聚迎战疫情的铿锵旋律,或以舞姿、影像传达直指人心的艺术力量,创作出许多诸如《英雄的城》《为爱前行》等燃爆网络的好作品,彰显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疫情也让西安音乐学院清楚地认识到危机下的数字变革,数字技术正推动线上教育弥补传统教育的缺位,线上教育不仅能打通现实阻隔,还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目前在网络文艺越来越成为新常态下,学校正集中力量打造一个具有西北领先地位的融媒体中心,希望未来让更多优秀音乐文化元素通过网络得以展示,让融媒体中心成为凝聚文化共识、搭建文化桥梁、汇聚文化力量的有效载体,不断推动文明在交融互鉴中共同发展。
张立杰谈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传播媒介的发展,我们走出去变得越来越简单。但是,让我们真正走出去,与世界融合、交流,还是需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艺作品。”这也印证了圈子里一直流传的一句话:“我们向往广阔的天空,但是往往飞不出去。”这种困境从一个侧面发映出很多音乐人才缺乏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缺乏人文沟通交流的文化积淀与素养。在这方面,也是西安音乐学院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
同时,张立杰也提出美育教育是时下的重点工作。早在几年前,他就曾经提出西安音乐学院如何为中国的美育教育做贡献的问题。他认为音乐文化要在中小学广泛普及,目前此项工作还不平衡,尤其是偏远地区非核心城市地区的中小学非常缺乏,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音乐教师。众所周知,作为音乐院校,培养出一个音乐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很多的音乐人才在学成后又不愿回到偏远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张立杰认为,只有构建起学校支撑、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才能更好地去解决时下美育不到位、美育力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形成美育大格局。
|
开拓视野,交流互鉴:推动文化交流永远是进行时
西安音乐学院被璀璨的文化艺术资源浸润滋养,西安鼓乐、华阴老腔、陕北民间音乐、敦煌乐舞、新疆十二木卡姆……这些人类音乐文明瑰宝和文化遗存,是祖先留给后世子孙的文化宝藏。西安音乐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在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长期以来,西安音乐学院非常注重国际化办学,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先后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互动性学术交流,通过搭建互补性合作平台,实现了构筑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新高地,培育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新动能,并为东西文明互鉴、中外民心相通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西安音乐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成立了“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与相关艺术院校搭建起互联互通的桥梁,成为集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聚集、高水平成果孵化和高质量文化产品推广的国际化平台。高研院成立以来,通过编撰《丝绸之路乐舞大辞典》、建设“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遗产数据库平台、举办“丝路音乐节”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在辐射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动丝路音乐文化互融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不仅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师生中也建立起了中西互动的心理认知。
谈及“品艺中欧”国际文化艺术系列专题活动,张立杰说:“‘品艺中欧’为中国音乐和高等音乐教育提供了与世界分享、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为学校提升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了思路,将鼓励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平台的交流活动。” 他表示,西安音乐学院对外传递的一个声音就是,学校将立足古长安,在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氛围中,凝练、发扬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办学特色文化,共同建设西音美好的心灵家园、文化家园、社会家园。面向新时代,张立杰表示:“西安音乐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凝练办学特色,朝着高水平、有特色音乐学院建设目标不断奋斗,为提升音乐艺术高等教育质量、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实习编辑:卓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