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运用新媒体传播国乐文化的实践与创新——以西安音乐学院为例

作者:梁成山 郭雯 刘晓雯发布时间:2022-11-15浏览:1919 分享到

如何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借助网络平台弘扬传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乐文化,达到以文化人的育人成效,是艺术院校职责和使命所在。近年来,西安音乐学院不断探索创新,利用新媒体打造学校“国乐”特色育人品牌,形成“国乐文化+网络思政”的工作模式,呈现出多元化、齐发力、一体化共建的艺术思政育人良好局面。

一、工作主题与思路

西安音乐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着眼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战略而建设的一所艺术院校。长期以来,学校发挥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把传播和弘扬传统国乐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艺术教育与网络思政深度融合。学校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专业特色,牢牢把握艺术院校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新媒体传播三者之间的融合,以价值引领、身心培育、学风促进、专业实践进行教育引导。

二、工作方法与过程

学校依托大学生网络思政与新媒体中心,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开设品牌栏目,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打造原创网络音乐作品,深化“专业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模式,充分体现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优势,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展现艺术高等院校大学精神内涵,在深化“艺教相融”中实现以音乐助力网络思政特色平台建设的目的。

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矩阵,进行国乐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传播的实践与探索,坚持“弘扬国乐文化,贴近大学生,发布即时性”的制作原则,策划录制《国乐印画》《走进国乐》《青年党员弘扬传统文化》等专栏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B站、抖音等载体进行传播推广。专栏开通两年来,先后荣获陕西省《百年奋斗铸就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网络视听短视频大赛》三等奖。2021年,栏目获批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立项并顺利结项。

(一)加强顶层设计 打造骨干队伍

学校立足区位优势、办学定位和办学渊源,把发掘、传播传统国乐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强化顶层设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以培养红专并进、德艺双馨的新时代艺术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程,持续培育主旋律、正能量、时代化和民族化的大学文化精神。

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建学校新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在党委宣传部的指导部署下,建立以骨干教师引领为主,学生传帮带的梯队建设与传播体系,开辟官微、官博、视频号、强国号、央视频、抖音、B站、头条号、小红书等多媒体平台,细化架构,采编、摄影、技术等部门协作,形成“自育育人”的模式。

(二)立足传统国乐 传承创新并举

学校充分利用地域特点和陕西的历史文化积累,在办学中立足传统音乐文化,坚持传承和弘扬并举,走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立足历史文化研究,学校在“汉唐音乐史”、“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中国琴学”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特色学科和高水平专家;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在“西安鼓乐”、“陕北民歌”、“秦派民乐”等方面守卫并培养出了一批人类“非遗”瑰宝和创造性科研力量;立足区域文化的传播,在音乐创作与表演方面打造“赵季平音乐工作室”、“乔建中音乐地理暨中国音乐地理研究工作室”等,推出了一批享誉世界的精品佳作和艺术人才;立足未来,利用自身资源贯通学科横向发展和纵向提升,促进音乐教育从传统走向未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优化传播体系 构建宣传矩阵

一是坚持以“传播国乐文化”为目标,不断优化内容。将栏目中使用的视频原创背景音乐以曲目为单位发布在平台中,在增强推广我校学生创编奏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欣赏和使用。

二是定期与民族乐器学科专业带头人、新媒体中心专业教师讨论近期行业内、社会关注热点方向,保证选题的前沿性和关注度。选用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扬琴、唢呐、竹笛、古筝等乐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礼乐”相融合,推出“以礼修身”“立礼成乐”“礼乐同风”等内容,紧紧围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

三是采用“一个核心、两个侧翼、多平台投放”模式。即一个核心选题,根据平台风格和受众群体不同,微调内容在多个平台进行投放,彼此独立又互相呼应,组成网状联结。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学校把传承和弘扬国乐文化作为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统筹创作资源开展艺术实践,让国乐文化在音乐中焕发时代魅力。

一是构建“艺术人民性”立场和价值取向。学校秉持艺术人民性立场和价值取向,重视发挥交响、管弦、民乐、合唱等几大品牌团队的“集团军”效应,通过组建文艺小分队,发挥文艺“轻骑兵”作用,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参与主办关中“忙罢艺术节”,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音乐送到田间地头,唱响乡村振兴最强音;为属地退役军人和家属举办“难忘的旋律”音乐党课;将国乐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服务美育教育,浸润童心、启智铸魂。“中国梦·民族情红色经典钢琴作品音乐会”“红色的记忆·长征”“党在我心中”“戏彩长安”等深入大中小学校、社区基层一线完成惠民演出近30场。

二是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重大民族音乐主题艺术创作。学校在原创音乐创作方面成就斐然,在文艺创作方面注重经典重构与民族风格呈现,先后复排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小二黑结婚》,上演《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向世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音乐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以“民族情深”红色经典钢琴作品音乐会等多次受邀赴国家大剧院演出。各院系师生面向社会各界,每年围绕红色音乐题材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百余场。此外,师生和校友参与完成主旋律红色影视剧音乐创作10余部,如为纪录片、电视剧《大秦岭》《功勋》配乐等。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功能,形成了“西音影响力”,特别是十四运开闭幕式文体展演中的红色主旋律音乐的创作和监制,都有西音人群体的出色表现。

三是滋养了学生成长促进了教师发展。学生原创音乐作品《青春在这里起航》,获得陕西省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艺术作品大赛十佳作品,并成功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学生艺术作品展;“筑梦南泥湾”等12项成果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银、铜奖;音乐学系学生党支部获“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校师生以“艺”抗“疫”,创作的《英雄的城》等30余首战疫主题音乐作品燃爆网络,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和强国论坛等转载,其中《为爱前行》等作品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优秀奖。尤其是我校组织为《入党誓词》谱曲,创作出版《党旗下的誓言》系列音像作品,在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发布与传唱活动,仅七大会址的网络直播,点击就达到86.7万次,受众超过三千万人,成为我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特色成果,受到国务院总理孙春兰、教育部长陈宝生等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主要经验

一是把传播和弘扬传统国乐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艺术教育与网络思政深度融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特点需求,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生知识能力体系和成长发展需求,才能“接地气”“沁人心”引发深刻共鸣;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守正创新,运用好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变量”,不断拓宽阵地,才能让思政强音响彻“网”端。

四、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传承弘扬好国乐文化,筑牢校园文化主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谱写西部艺术人才培养和音乐文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