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语言向世界 讲述中国的动人故事

作者:西安日报发布时间:2022-03-04浏览:1595 分享到


张豪夫 (受访者供图)

“忽而‘半亩方塘一鉴开’,忽而‘飞流直下三千尺’,人生的跌宕起伏,酸甜苦辣;个性的隐忍率直,温婉豪放,一切都在张老师的乐曲中展露无遗。”这是一位听众欣赏完著名作曲家张豪夫的音乐会留下的感言。

这位儒雅却充满创作激情的西北汉子,从陕西走向世界,以中西融合的音乐之美肆意挥洒着对世界与生命的挚爱情怀。30多年间,他以大量佳作和研究成果在欧洲音乐界享誉盛名。1997年被任命为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教授,还被录入英国剑桥世界音乐名人录。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他反哺母校西安音乐学院,将一生的作曲经验授予青年教师和学生。去年,他倾情完成了大气磅礴的第二交响曲《九曲黄河》,诉说着对祖国与故乡人民的无限眷恋。

走向世界艺术中心

张豪夫从小在书院门的墨香浸染中长大,在哥哥的启蒙下,对小提琴爱不释手,这把琴伴随着他“上山下乡”度过了悠悠的青葱岁月。

1971年,他考入宝鸡京剧团。“当时除过正常的排练演出,自己还坚持每天练琴四五个小时。后来由于食指腱鞘炎疼得钻心,只好作罢。”不忍放下乐器的他,改学作曲。“那时虽然喜欢,但还是业余水平,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令我振奋,我想去专业院校深造!”

抱着如此信念,只有初中文化的张豪夫硬是通过自学如愿考进西安音乐学院开始了作曲知识的系统学习。由于成绩优异,他被分配到很多音乐人都向往的中国广播艺术团工作。“国家级平台,给了我许多创作实践机会,工作期间也获得了中国专业作曲比赛奖、影视音乐创作奖等。中央电视台还从我的《交响大合唱》中选了一个片段作为上世纪80年代《新闻联播》的片头曲。”

尽管小荷已露尖尖角,但对音乐的无限追求,让35岁的他仍不满足现状,作出了出国留学的决定。“音乐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语言,要想丰富自己的创作,还应打开眼界,去外面看看。我想走进世界的艺术中心,为自己输入‘新鲜血液’,就好比古代的文人墨客,对长安的那份执着。”

在朋友引荐下,1987年,怀揣200美元的张豪夫孤身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随后又相继走进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巴黎蓬皮杜现代声学/音乐研究院。他就像一块海绵,不停吮吸着欧洲音乐创作的先进技巧。

还没毕业,便一举夺魁,佳作频现的张豪夫令欧洲音乐人对这副中国面孔刮目相看。

“1990年7月7日,我怀着平常心,随便穿了一件毛衫坐在了大赛颁奖礼的观众席,没想到主持人在大赛第一名的揭晓时刻念出了我的名字,全场音乐人都为我献上掌声。《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一瞬,我深感自豪。”张豪夫因管乐和打击乐作品《时间的移动》在法国荣获第四届国际作曲比赛第一名。

深入欧洲的大量实践,令张豪夫愈加清醒地认识到:我是谁!我要写出什么样的音乐!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我要把中国民间音乐这个巨大宝藏中的颗颗珠宝‘镶嵌’在作品之中。”在为大提琴与交响乐团创作作品《黄昏》时,他像羊羔反刍一样,将早年在陕北、陕南采风时搜集到的大量戏曲和民间音乐元素,融入作品创作。“《黄昏》里面运用了许多中国戏曲渐快及渐慢的节奏,包括一些音阶的四度叠置,也彰显出中国打击乐的神韵。”展现出中西音乐交融之美的《黄昏》,于同年荣获了意大利罗马瓦朗迪努布施第十三届国际作曲比赛优秀奖。

创作日臻成熟的张豪夫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音乐风格,他持续不断将中国民族音乐里的元素、特点、韵律、节奏等,与西方的作曲技法及他对世界当代艺术的思考深度融合,先后创作出的《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三弦乐四重奏》及钢琴曲《云林山水》荣获了3项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作曲奖。2007 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授予他Prix Darche Frères 创作奖,以奖励他在作曲领域的杰出贡献。自1995 年以来,他的近20 部作品获得比利时文化部政府创作基金的资助。

穿针引线促进中比交流

随着其音乐影响力越来越大,张豪夫的作品奏响在欧洲、北美、亚洲等重要现代音乐节上,法国广播交响乐团、比利时国家交响乐团、中国香港中乐团、北京和上海交响乐团纷纷与他合作并委约作品。

“21世纪初,中比两国的文化交流互鉴也日益增多,200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比利时文化艺术年活动特将这一年的主题定为‘中国年’,我也有幸成为艺术年活动策划人之一,推荐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有关人士,将我国珍贵的文物、书画作品及很多艺术团体邀请到比利时来展演,通过一年时间,全方位、立体式地向比利时及世界人民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许多比利时人民和世界各国游客观看表演及展览后,惊叹于中国艺术的精美,也增加了去中国学习及旅游的向往之情。”

不仅如此,这些年,张豪夫从未停止为中外文化交流作贡献。他积极推介比利时音乐家参加中国文化部春晚录制,组织负责比利时华人华侨团体在当地中秋晚会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并于2009年介绍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首次走进法国、德国进行交流演出。

“我想把自己一生总结的音乐知识传播给青年人,也常常回国到北京等城市及香港授课。”作为从西安音乐学院走出去的艺术家,母校一直是他心中最重要的牵挂。从2009年至2019年,他已坚持10年,每年两次为母校青年教师及学生传授自己的作曲心得。

“要想走向世界,学习作曲的青年们最应掌握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张豪夫解释说:“我经常给国内的学生讲,我们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向深层挖掘、细细体会,并结合自身所学所悟不断叩问自己和不懈思考,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艺术之新应该是它内涵之深的延伸和表现。这个新才不会是过眼烟云的‘时髦’,才具有持久生命力,才可能担负起每一代中国人继承和传递中华文明的使命!我也不断提醒他们,每一部新作的问世,都会被中国文化的伟大传统来审视。是否‘有品位、有情操、有修养’,是否符合‘理、意、趣、法、神、妙、能、逸’的标准,要做到这一切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必须沉下心来、耐住性子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努力。当然,我们向传统学习的同时,更要面向世界和未来,不断了解整个 20 世纪以来世界音乐家在各方面的探索,力争在每次创作中都能有一些推进。”

在张豪夫引导下,学生们大胆实践,渐入佳境。

用国际一流音乐语言讲述中国的雄伟豪迈

活到老、学到老,是张豪夫的真实写照,“笔耕不辍、充满激情”是他为大家留下的深刻印象。

越是离开祖国,越是想念家乡,因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爱得深沉,去年,69岁的张豪夫,倾尽全力,应邀创作出磅礴大气的大型交响乐《九曲黄河》。

“多年来,我一直想写一部以表现中国普通民众及他们的生活为主题的交响乐作品。偶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甚是喜欢并有所感悟,所以取其组诗首句‘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前四个字为这部交响曲命名,意在颂赞中华母亲河波澜壮阔、一往无前的精神,讴歌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儿女们坚毅顽强、不畏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

“黄河流域千百年来流传着无数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诗歌和民谣。我的创作素材和构思就来自于这些鲜活并带有灵性的民歌、戏曲和说唱,同时融合世界当代音乐文化的新观念、新探索,以音乐特有的方式展现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厚重历史和生命活力,以表达我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情怀,谨将此曲献给我的祖国、我的故乡和我的母校。”

2021年6月18日,交响曲《九曲黄河》世界首演音乐会在西安举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西安广播电视台与东方网进行全程直播。《浪淘沙》《祈雨祭》《关山月》《江河赋》四大乐章相继上演,彰显出以黄河为代表的波澜壮阔、一往无前的中华精神。张豪夫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的音乐创造力和文化自信,赢得了在场观众长时间的掌声和赞誉。

“这是您为中华民族创作的一部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歌颂华夏民族的精品力作!您让交响曲说中国话了!”“作品格局设计复杂、配器煞费苦心,听觉上变化多端、震撼人心,令人听完还想听、久久回味,这就是一个作品的生命力!”

虽受疫情影响,张豪夫未能亲临首演现场,但音乐会后的好评也令他颇感欣慰。喜悦过后归于平淡,张豪夫还是给自己的2022年列出了“计划单”。

“举办音乐会,整理出版作曲书籍,还会出一些唱片,今年的工作也很多。创作仍旧不停歇,希望每件作品都能保有最珍贵的‘唯一’。因为在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唯一’存在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经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会一直坚持创作的‘唯一’,创造出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和千姿百态的音乐作品。”

■记者 拓玲 实习生 徐福敏 张锦仪

来源《西安日报》2022年3月4日


责任编辑: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