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宁强,山间枫林尽染,乡情暖意融融。11月12日至13日,我校副院长陈勇带领由16名骨干教师、离退休教师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帮扶慰问团队,赴汉中市宁强县开展“双百工程”艺术教育帮扶活动。为期两天的行程里,团队通过艺术送教、实地调研与走访慰问,延续十余载帮扶深情,助力艺术之花在秦巴山区绽放。

12日下午,帮扶慰问团队看望了学校派驻宁强的四位驻村干部,并召开座谈会。李丙魁、刘明磊、问耀文、陈晓锋四位老师分别汇报了驻村及挂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从为村民办事的点滴,到产业帮扶的成效,再到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驻村干部们都能做到了然如胸。陈勇代表校党委对驻村干部表示慰问,对大家扎根一线、真抓实干的作风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大家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特色文化挖掘、校地资源整合联动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学校特色优势多方位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后,校领导为驻村干部送上慰问品,叮嘱大家注意安全、扎实工作,让坚守乡村振兴一线的同志们倍感温暖。

在宁强羌编园,学校与宁强羌氏故里羌编手工艺品有限公司举行了图书捐赠仪式。此次学校带来了涵盖艺术、文化等领域的精选图书,为当地羌编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在交流中,学校一行参观了羌编非遗工坊,与非遗传承人及羌编匠人深入交流,围绕文化共建、技艺创新、品牌推广等话题展开探讨,共同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与校地合作的新路径。


北关小学的艺术课堂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学校根据孩子们的需求,量身打造了少儿合唱、器乐培训、舞蹈三大课程。合唱教室里,刘阳老师的专业指挥搭配赵军伟老师的钢琴伴奏,以“吸气像闻花香,发声像树苗踮脚往上长”的生动比喻引导学生练习,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唱响《来到遥远的地方》,眼神里满是对音乐的热爱;舞蹈课上,陈娜老师耐心纠正每一个动作,孩子们在轻快旋律中尽情跳跃旋转,在肢体律动里收获自信与快乐;钢琴课上,谭艺民老师手把手传授演奏技巧,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北关小学的音乐老师们也在学习中更新了教学理念,学到了接地气的教学方法。


13日清晨,山间薄雾未散,帮扶团队兵分三路同步开展工作。陈勇带队前往流溪沟村,与村委会成员围绕产业发展深入座谈调研。双方聚焦中药材基地提质增效、农产品品牌打造与销路拓宽等问题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的可行路径,进一步明确了后续校地在产业帮扶领域的合作方向与重点任务。

骆玉柏老师带队深入流溪沟村农户家中走访慰问,与村民亲切交谈,详细了解生产生活状况,倾听实际需求与困难,将学校的关怀送到群众家中。与此同时,刘阳老师带队继续在北关小学推进艺术培训,通过巩固练习、成果展示等环节,帮助孩子们消化吸收所学内容,让艺术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爱心助学,情暖校园。中午,学校一行赴巨亭镇中心小学举行捐资助学活动。此次捐助依托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设立的“仲伏奖(助)学金”,向1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发放1000元助学金,同时捐赠定制教学优盘支持教师一线教学。学校一行与孩子们亲切交谈,鼓励他们将暂时的困难化为奋进的动力,珍惜学习机会,用知识改变人生轨迹。同时寄语该校教师,希望借助爱心教学物质,助力山区孩子全面发展。

文化赋能与教育帮扶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抓手。此次宁强之行,是学校十余年来深耕乡村振兴的又一次生动缩影。从早年援建“溪音路”、组建“溪音少儿合唱团”,捐赠图书乐器;到消费扶贫助农增收,以艺术帮扶点亮童心;以及从选派驻村干部一人,到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增派至四人,学校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智双扶”,用心用情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乡村振兴,文化赋能。学校将持续推动优质艺术资源下沉基层一线,在产业发展、教育扶持、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艺术教育力量,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贡献西音智慧与担当。
(撰文:陈晓锋,摄影:米思雨、马若珊、张益铭,审核:宋雨薇)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