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博物馆举办“音乐考古与博物馆学论坛”系列讲座

作者:艺术博物馆发布时间:2023-06-08浏览:142 分享到

为迎接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2023年5月16日至6月2日期间,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音乐考古与博物馆学论坛”系列学术讲座活动,邀请五位音乐考古、博物馆学专家就音乐考古、博物馆学、音乐图像学等内容展开交流和对话,论坛由艺术博物馆馆长李村教授主持。

音乐考古学研究方面,主要围绕音乐考古学学科课题研究、音乐考古发现以及音乐文物研究工作内容展开。天津音乐学院方建军教授认为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物质遗存,不仅是坚固材料制作的各种乐器,还是古代人类音乐活动的美术作品。这些考古发现构成了音乐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材料,也由之带来许多研究课题。他以《音乐考古学的六个课题》为主题,围绕出土乐器测音研究、出土乐器复原研究、流散古乐器研究、古乐器辨伪研究、出土音乐文献研究和民族志类比研究等六个课题展开充分例举与深入论证。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占锐结合自己参与的考古发掘和音乐文物研究,以《近十年陕西出土北朝至隋唐时期音乐文物及相关问题》为论题,认为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陕西是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出土的音乐文物墓葬、遗址等级高,与音乐相关的伎乐俑、乐舞壁画、佛教造像、碑刻墓志等文物不仅数量大,且种类繁多。中古音乐文物研究应以考古现场为基础,分析其位置、性质、组合特征与文化因素,从而为音乐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与叙述视角。

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自力研究馆员以《汉唐遗音——西安地区考古发现所见汉唐音乐》为题,介绍了音乐考古学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并通过近年来西安地区考古发现的秦汉、隋唐、宋元时期的音乐考古资料、音乐文物,认为音乐界与考古界已经充分认识了音乐考古学的重要性。希望有关单位能加强联系与合作,不断提高音乐文物的保护与研究程度,挖掘更多历史与文化内涵。王自力还根据吹孔切口、吹奏角度,对考古发现中的尺八、筚篥、笛、箫等中国古代吹管乐器进行了考证与辨析。

博物馆学研究方面,主要围绕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纹饰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与展示。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庞雅妮研究馆员认为中国古代器物上的纹饰均是“有意味的形式”。她以《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精美艺术品看中国古代文明》为题,通过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不同时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壁画、瓷器、金银器等纹饰的讲解与展示。强调这些纹饰萌芽于原始先民对自然万物的观察、理解和表达,之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取舍、叠加和积淀,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理念发展与变迁的系统物证,反映了中华历史文化概貌,生动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技术体系与艺术风格。

音乐图像学研究方面,主要以唐末五代考古发现的乐伎图像进行再次考证。西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宝杰教授以《唐末五代秦王李茂贞夫妇墓乐伎图像再研究》为论题,通过对唐末五代秦王李茂贞夫妇墓葬的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同时对照参阅五代时期陕西彬县出土的冯晖墓高浮雕图像、河北曲阳县王处直墓浮雕壁画以及成都王建墓棺床石刻乐伎图像,对李茂贞夫妇墓葬中保存的砖雕乐伎图像识别、“竹竿子”人物形象、乐伎组织形态、工匠的礼仪意识与图像显现的政治僭越等问题进行了再研究。他认为从乐器组合来看,无论是在乐器数量还是种类方面,砖雕图像乐伎与龟兹乐、西凉乐的规制更为接近,从整体构图和雕刻工艺来看,呈现出墓葬设计和建造工匠们对礼仪规制的尊崇。

作为艺术博物馆常态化的学术平台,“音乐考古与博物馆学论坛”自2018年开办以来,紧紧围绕周秦汉唐音乐考古研究、陕西区域音乐考古研究、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等主题内容,有计划开展相关学术活动。旨在以本区域出土发掘的音乐文物、馆藏音乐器物为主展开交流与研究讨论,不断深化中国古代乐舞研究、古代乐器的研究工作,努力拓展科研、艺术实践领域,有效提升学术内涵与创新驱动力。


责任编辑:陈德婷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