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音的这项工作被央视纪录频道《国乐的侧脸》深度报道

作者:程天建、张亚楠、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9-15浏览:713 分享到

唐朝的音乐到底是什么声?

中华名曲的魅力究竟何在?

穿越历史长河国乐走向何方?

图片
图片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打造的五集纪录片《国乐的侧脸》和观众见面。该片借由对现象级古韵古曲的挖掘、梳理和探究,描摹国乐的“千面侧脸”,勾勒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气韵风华,也借由当代音乐家和乐人们的精彩演绎,带领观众“预见”国乐在新时代“活起来”的多样可能,进而激发更多人亲近国乐、复兴国潮的热情。该片播出后,受到音乐专业人士和广大国乐爱好者的广泛好评。西安音乐学院程天健教授、张亚楠老师等在纪录片中,对西安鼓乐进行了深度解读和演绎。

图片
图片

图片

何为“国乐”?

图片

  中华古韵古曲,即“华夏正声”,当代又称“国乐”。一般认为,它区别于民间歌曲、地方音乐与戏曲音乐等,但又深受各门类音乐的相互影响。这些古乐有着悠远丰富的历史人文背景、流传有序的传统古乐谱,至今人们依旧据此古谱演奏,并为音乐爱好者们所熟知并津津乐道。

  从听觉之美,到视觉之美,再到心灵震撼之美,国乐之美不只是中华之美的呈现,更是中华之美的承载和解答。《国乐的侧脸》层层递进的科普传递、知识讲解、人文共鸣、情感调动中,让国乐成为观众了解中华文明的一座桥梁,更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向前壮大送上一份新的憧憬。

图片

西音@《国乐的侧脸》

图片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歌舞大曲最为繁盛的时期,它改变了中国音乐的走向。歌舞大曲中,《霓裳羽衣曲》尤为著名和典型。沿着《霓裳羽衣曲》从兴盛到衰落,继而由唐代宫廷流传至民间的流变轨迹,第3集《霓裳》带领观众一路叩问。本集通过海内外音乐学者、民间乐人和民族音乐学家的多种视角,表现唐代乐舞大曲的斑斓色彩以及千年以来的传承改变。在本集中,纪录片对西音程天健老师做了大量的采访及研究报道。


  除此之外,西音民乐系张亚楠老师亮相《国乐的侧脸》第2集《和鸣》。

  西音主办的国际丝绸之路音乐节也在第5集《春江》中被提到。



西音在创新中传承千年古韵


  西安鼓乐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流行于西安地区城乡及沿终南山北麓一带,被称之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世纪60年代,西音遵照时任中国音协主席吕骥和中央宣传部林默涵部长等领导提出的“学校应将西安鼓乐这一古都乐种,作为学校的一项科研工作”指示,积极开展了对西安鼓乐这一古都乐种的挖掘与整理工作。2008年,学校成立“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确立西安鼓乐为长期重点科研项目,为西安鼓乐在高校的深入传承与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1. 融入课堂 教学传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鼓乐研究进入西安音乐学院教育视野,首次在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课程中融入西安鼓乐读译谱西安鼓乐文化概观西安鼓乐概论西安鼓乐理论与实践等省院级特色课程,并纳入本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系统的教学大纲。

2014年,西音设立了西安鼓乐研究生专业方向,连续5年招收西安鼓乐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了一批以鼓乐研究和演奏为方向硕士研究生,具备了传承、教习西安鼓乐的资质和能力,逐步完善并系统的编写出完整的《西安鼓乐概论》(程天健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西安鼓乐演奏教程》(程天健 张亚楠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年)等课程教材,形成了新的教学气象和新的学术力量。


2.走向舞台 实践传承

西音早在1985就成立了长安古乐学社2016年与2019年先后两次重新组建了西安鼓乐艺术团,艺术团成员均由民乐系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

为了突破西安鼓乐研究壁垒,大胆探索鼓乐研究、传承新路径与新形式,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以西安鼓乐为素材,运用专业作曲技法对鼓乐传统曲牌进行探索性的创作实践,推出了《西安鼓乐传统曲牌演奏珍赏集》《鼓乐新纪·西安音乐学院西安鼓乐素材新作品专辑》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与鼓乐专辑,为西安鼓乐传统的发扬光大、发展创新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3.科学研究 成果丰硕

经数十年积淀,西音形成了以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和音乐学系为主要力量的学术科研团队,同时整合学院民乐系、作曲系学术资源,在西安鼓乐田野调查、文献考索、乐律学研究、乐曲考古、音乐创作等方面,结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经过西安鼓乐学术研究的提炼,以传统乐学的律、调、谱、器等为类别,集中开展了学术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涉及到田野工作、文献考索、乐律学研究、曲体学、乐曲考古、乐器学、古谱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

西安音乐学院半个多世纪对西安鼓乐的研究,不仅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以继承,同时使本土音乐文化得以发扬,在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4.音乐创作 促进教学

以西安鼓乐为素材的创作方面,产生了饶余燕的民族管弦乐音诗《骊山吟》,民乐合奏《玉门散》《雨霖铃》《鼙鼓断魂》,筝与乐队《黄陵随想》《西安鼓乐复调钢琴小品三首》;魏军编创的古筝重奏《婆罗门引》;任鸿翔编创的琵琶独奏曲《明妃怨》;周煜国、孙永志创作的笛与乐队《遐方怨》,筝三重奏《秋望》;宁勇整理编创的《西安鼓乐阮曲集》;梁欣创作的吹打乐《轩辕颂》《新翻别子》;梁欣、吴晓钟创作的管子独奏《满园春》;程天健译谱整理的管子独奏《雨霖铃》和弹拨乐齐奏《婆罗门引》;程天健、张亚楠编配的《大开坛与水线子》。这些作品既保持了西安鼓乐风韵,又有创新手法运用,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为西安鼓乐传统的发扬光大、发展创新做出了较大贡献。


5.高校传承 创新理念

西安音乐学院经过60多年对西安鼓乐的学习与研究,保持向西安鼓乐民间各流派学习 ,培养了大批能原汁原味呈现各流派风格的西安鼓乐理论家和演奏家,基本形成西安鼓乐 高校传承的教育教学模式。

数年来,西安音乐学院在对西安鼓乐上百次的采集、学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数十位著名民间艺师和乐社,采录原始录音资料100多小时,同时将六个百年民间鼓乐社的遗址照片、演奏照片、录音录像、乐器乐谱等作为历史资料珍藏。不断集中开展了学术研究,发表了大量的专题研究论文和专著,可谓成果累累。与此同时,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民乐系已基本形成完整的西安鼓乐学科教学及研究体系。


6.活态保护 传承教习

20095月至20125月,音乐学系、民乐系分别在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周至南集贤西村鼓乐社、长安区何家营村鼓乐社建立 西安鼓乐教学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教学基地,不定期赴鼓乐社拜民间艺人为师,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和交流。

2018年至2019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民乐系相继成立了西安鼓乐研究会西安鼓乐传习社西安鼓乐艺术团西安鼓乐传承与教习中心,为西安鼓乐在高校的活态传承与传授教习,提供了学习与研究的基地平台,旨在使这一古老乐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7.继承传统 创新发展

西安音乐学院传承西安鼓乐,一方面重视强调教学、艺术实践、创作和学术研究各层面的母语文化精髓习得,注重向民间探寻音乐根脉。另一方面重视推动多学科交叉互动,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在固本承源的基础上,形成对鼓乐文化精髓以及音乐元素的新认知,积累一批多元化、创新性的优秀成果,力图在当代音乐文化语境中,实现对传统民间音乐创新性的继承与诠释。

西音西安鼓乐艺术团冬奥会期间受邀参加2022年北京新闻中心“多彩神州”“陕西主题日”活动

  近年来,西安音乐学院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积累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理念,不仅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得以继承,同时使本土音乐文化得以发扬,在音乐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未来,西音将进一步拓展西安鼓乐教学科研,以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不断把西安鼓乐研究和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视频链接:

《国乐的侧脸》 第3集 霓裳

http://tv.cctv.com/2022/09/10/VIDEQCPSdqZdZ1oLEegeWyYS220910.shtml


责任编辑:刘晓雯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