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流动、传承、发展”——“区域音乐研究高层论坛”圆满落幕

作者:文:申小龙/图:黄定超发布时间:2022-09-19浏览:389 分享到


917日第二天的论坛上海音乐学院、海南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的10位专家在论坛上发言。发言内容涉及有关区域音乐研究的学习、实践和反思(萧梅)、区域音乐研究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王晓平)、区域音乐研究中的音乐文化回授现象(高贺杰)、区域音乐与音乐文化圈(杨民康)、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区域音乐研究(蔡际洲)、西北五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程天健)、区域音乐史研究的理论、案例与问题(杨和平)、世界音乐视域的区域音乐研究(周耘)、新西域想象与丝路意识形态建设(罗艺峰)、区域音乐研究中的身份立场与跨界表述问题(宁颖)。会议分别由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君仁教授(上午)和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王晓平教授(下午)主持。


在学者的发言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区域音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不少学者在总结前辈专家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提出了区域音乐研究的新方法。如“共性构拟和差异比较”“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丛”“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一部分学者探讨在新世纪、新时期对区域音乐研究的元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如区域音乐的范围、视野、操作,在世界音乐中的意义以及音乐文化意识形态的新建设等问题进行反思和构建;还有学者就区域音乐史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史料运用,存在问题等展开经验式的总结;音乐文化回授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不断讨论的热点问题,学者就音乐文化回授现象从方向与路径、文化传播、文化圈理论、文化回授与“在地化”概念的联系、想象的共同体及文化身份认同等方面展开讨论;在区域音乐在传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学、当代跨学科研究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方面,学者们亦有讨论。



(图片按发言顺序排列)


西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宝杰教授在闭幕式讲话中总结道:“此次区域音乐研究高层论坛非常圆满与会的24位嘉宾进行了充分发言,涉及研究范围广泛。区域音乐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发展前景,是中国传统音乐领域里非常重要的话语论域,必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方方面面起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次研讨涌现出如‘音乐能量’‘质点聚合’‘传统音乐流动性’‘区域捆绑’‘地方性知识’‘本土化和国际性’‘三不重合’‘传统文化带’‘民俗性传承’‘制度性传承’‘不断被再创造’‘技术母语’‘后集成时代’‘区域文化圈’‘空间地理’‘新区域文化意识’等热词反映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在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的广泛度。区域音乐文化除了在音乐文化内部产生作用,还紧密关联了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希望西安音乐学院在前辈专家乔建中教授的带领下,紧密团结各高校专家学者,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李宝杰对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现代音乐学院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希望专家学者将其发言尽快成文提交,最后集结成册出版,形成区域音乐研究的重要成果,并期待下一次的研讨会议如期进行。


本次“区域音乐研究高层论坛”云集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1所高校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24位专家发言。2天紧锣密鼓、予人启发的发言,可谓是一场学术盛宴,对推动区域音乐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

会议结束后,李宝杰和来校参会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文学院相关师生组成调研团,对百年易俗社进行了文化考察,西安易俗社党支部书记、社长惠敏莉,副社长陈超武、张亚娥陪同。调研团先后参观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易俗社文化街区,深入了解易俗社音乐艺术传承、文化资源输出以及非遗保护、多元艺术交流等方面工作。李宝杰表示,希望通过深入交流加强易俗社音乐艺术研究,做好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为戏曲音乐文化交流架起友好桥梁,共同扛起文化创新发展的领军旗帜。

晚上7点半,调研团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观摩秦腔传统戏《龙凤呈祥》的演出,与相关演职人员交谈并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陈真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