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风云》赴渭演出助力校地文化建设

作者:王安潮发布时间:2018-11-30浏览:1309 分享到

2018年11月27日,西安音乐学院原创大型交响音画《渭北风云》应邀上演渭南大剧院。渭南市委市政府、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和千余名市民通过观看现场演出,回溯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渭北平原掀起西北革命的风云岁月,展望了砥砺奋进逐梦新时代的自信与豪情。当晚的演出由西安音乐学院陕西交响乐团演出、青年指挥家肖超执棒。 

据《渭北风云》作者西安音乐学院科研处长冯勇所言:“作为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创作项目系列作品之一的《渭北风云》,创作动机在思想层面主要是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在技术层面主要是将传承中国音乐传统文化和现代创作技术应用相结合,旨在发挥学校协同发展的优势,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和提升。除这部作品之外,还有作曲系梁红旗教授和吴延副教授的两个创作项目也在2018年度主题创作其列,之后的年度创作也已启动。” 

《渭北风云》分为《信念》《渭华烟雨》《哗变》《风华“照金”》《突围》《回望陕甘》《逐梦中华》等七个乐章,讲述了中国革命由星星之火而起,经历不畏艰难险阻的抗争,展现了“渭华起义”“两当起义”“建立照金根据地”“南梁突围”“回望陕甘”等历史画卷。而最后一歌乐章则是站在今天的视角,以不忘初心、展望未来的豪情,展现了今人对既往拼搏战斗精神的时代升华。作品线索清晰,结构精巧,以点带面,整体构思,将历史上的风云岁月以简笔勾勒,以具象的艺术构思而展现革命先贤的战斗精神和智慧,听来给人极强的视听艺术震撼效果。 

纵观全曲,冯勇以饱满的激情,浓重的笔墨,力求站对曲中激昂音调、涌动节奏、精细配器,及其所展现的交响乐队音响给予充分的肯定,其宏篇精绘,必将使其成为我院大型交响音乐创作的又一力作。 

我以为作品有以下特点颇为值得强调: 

一是叙事与描绘相得益彰,作品以主旋律思维而意欲讲好陕西境内的革命岁月故事,将那些历史尘封中的记忆再次唤醒,以此而作为描绘历史画卷的特定音响,作曲家紧抓横向戏剧线索与横向风景画面的协调发展,从而将音画这一体裁进行了巧妙运用与发展。 

二是交响性与民族性的和谐融汇,作品充分发挥了交响乐队宽幅的色彩变幻优势,每个乐章均设计了不同的色彩变化逻辑次序,不断的音色转换给观众塑造了风云岁月的跌宕起伏、变化多样的情境感,画面感;与此同时,还融入陕北民族民间的音调,尤其是陕北民歌的标识性旋律融会其间,并以特定的歌腔予以展现,听来令人既亲切又感动,既灵动又深邃。 

三是主题与层次的协调发展,作品每个段落均有其特定主题,但它没有运用人们记忆中程式化的某一民歌或熟悉的经典旋律,而以去标签化的创新理念全新设计了新颖的主题旋律,其多声音乐线条及变换的音型织体,还较多地运用了多调性甚至无调性音响,从而给人们展现了主旋律更为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这些主旋律或在乐队中的某一声部,或在独唱者的高昂声腔,或在互相交织的内声部之中,不一而足,灵活处之,其主题形象塑造之法更易于推动音乐层次的展开。  

四是艺术性与通俗性的充分眷顾,除了最后乐章,作品的每一章多是从迂回婉转的深思性的音乐主题开始,其间经过不断的调性与色彩变换,表现了革命战争的残酷,奋斗征程的艰难,这是其艺术性的较为难解之处;乐曲最后常会以较为明朗的、清晰可辨的主题而展现音乐形象具象,展现了革命进程由困难到胜利的变迁,这又是音乐形象的易于理解之处;最后常会以开放式处理手法而为下一段做好铺垫。 

尤为可贵的是,此次修改版加入了大量的声乐部分,将王昌龄的经典之作《出塞》及段路晨新创的《盼太阳》《回望陕甘》《追惜》《渭北新篇》等诗词运用其中,它们以或吟诵或颂唱的歌腔进行直观显现,其语意所指更易于为观众所理解。这些做法展现了作曲家冯勇博士在音乐创作中的雅俗兼顾的艺术理念,其法令人不断感到新奇。 

以史鉴今,既往渭北平原上的风云岁月之不易,应该让今人所铭记;展望未来,可以使我们更加满怀信心,旨为拼搏而充满干劲,艺术性也得到升华。《渭北风云》以历史风云的回溯,意在今天的祖国建设及我党思想境界的升华,其艺术之力、精神之光将会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

图说西音

西音新视界

热点推荐